外资一季度增持中国债券 投资便利化程度将持续提升-凯时尊龙登录入口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继去年境外机构净增持逾万亿元中国债券后,外资在今年一季度加仓中国债券的势头依然强劲。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3月,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市场累计净买入4946亿元中国债券,同比增173.41%。外资持续加仓的背后是中国债市对外开放程度持续深化。专家预计,外资投资人民币资产的便利化程度将持续提升。
专家建议,继续给外资提供更便利的投资渠道。同时,发展境外人民币债券市场,在加大开放的同时,也要逐步加大“走出去”力度。
外资一季度加仓中国债券势头强劲
据中国证券报,今年一季度,外资延续了近年来的加仓势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3月,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市场累计净买入4946亿元债券,同比增173.41%。从净增持量来看,境外机构在1月净增持中国债券规模近2230亿元。此外,因春节假期因素,2月交易日减少,但当月净增持规模接近900亿元,高于去年同期。
专家分析,高企的中外利差、不断加深的开放程度、持续优化的市场机制为外资流入创造了良好条件,外资持续加仓势头将延续。外资持续加仓的背后是中国债市对外开放程度持续深化。专家预计,外资投资人民币资产的便利化程度将持续提升。
中国债券持续吸引外资流入,主要原因之一是利差诱人。近几年,负利率债券席卷欧洲,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基准利率也处于历史低位,中国债券特别是利率债较高收益率、较低风险等优势对外资极具吸引力。
尤其是2020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采取了宽松货币政策以对冲疫情影响,美国、欧盟等主要经济体债券收益率下行。由于防疫成效明显,经济率先复苏,中国货币政策较早退出应急模式并逐步回归常态,这导致中外利差进一步上行。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在当年10月最高升至250基点附近。
汇率波动也影响外资买债行为。近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波动特征增强,去年6月至12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升值,也吸引了外资大举流入。
就今年1月至2月的表现来看,中美利差收窄、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并未改变外资持续加仓势头。分析人士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前景良好,中外利差仍处较高水平,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稳定。
一系列措施加快债券市场改革开放
据证券日报,中国债市开放加快,外资持续增持配置中国债券。央行发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20年,境外资金流入我国债券市场超过1万亿元,60%以上是境外央行的长期资金,购买的主要品种是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2月末,该机构为境外机构托管债券面额达31524.69亿元,环比增加956.94亿元,环比增幅为3.13%。自2018年12月份以来,境外机构已经连续27个月增持中国债券;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2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57万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3.5%。从券种看,境外机构的主要托管券种是国债,托管量为2.06万亿元,占比57.8%;其次是政策性金融债,托管量为9944.41亿元,占比27.9%。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债券市场各项规则逐步统一,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机制建设稳步推进,如在投资者方面,支持商业银行参与交易所市场交易;在执法方面,建立债券市场统一执法机制;在信息披露方面,推动公司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规则分类统一。去年,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有关事宜的公告(征求意见稿)》,允许在银行间市场开户的境外投资者可直接投资交易所债券市场,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参与我国金融市场。
“目前,我国金融开放程度持续提升,无论是提高市场准入,还是扩大国内需求,都要把债券融资作为重要的资金补充,特别是债券通等开放举措大幅提高了中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化资源配置,有效吸引更多资源集聚,从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说。
巨丰投顾投资顾问总监郭一鸣认为,近年来,我国债市开放驶入“快车道”,尤其是在完善债券发行管理办法以及多项债券市场开放举措之下,我国债券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影响力也逐步提升;在成功引进诸多外资投资者的背景下,国内债券市场也在不断融入国际市场。但与国际一些成熟市场相比,我国债券市场国际化程度依然较低,境外机构持债比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未来要继续大力度扩大国内债市开放,有效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切实增强中国债市对全球资金资源的吸引力,为此需要统筹好开放与安全的关系,可以适当在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试点压力测试,在压力测试基础上再全国复制推广相关做法,让中国债券市场发展蹄疾步稳,逐步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功能。”刘向东说。
郭一鸣建议,继续给外资提供更便利的投资渠道。同时,发展境外人民币债券市场,在加大开放的同时,也要逐步加大“走出去”力度。